人文与新媒体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园地 > 实践创新 > 正文

长阳土家民歌实践调查项目简介

发布日期 : 2017-10-01 17:02:49访问次数:

       

        项目负责人:向晓菲
        项目组成员:李思源、李娟、刘园
        指导老师:李华平
 
        实践背景
        土家族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字,致使很多优秀民歌多有散迭。同时,通过口头的形式,也流传下来不少脍炙人口的土家民歌歌谣。但同时在土家族口头流传下来的仍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土家民歌歌谣。对土家族民歌的研究也成为了当前比较热门的课题:—方面,流传下来的民歌蕴涵了土家族的历史发展元素,研究土家族民歌对研究土家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土家族民歌是民间文化的珍贵遗产,重视土家族民歌对研究民间文化的保护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土家族民歌生存现状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居住于大娄山、武陵山、大巴山等清江流域,分布在湘、鄂、黔、渝等地。笔者经过对湖北恩施地区的土家族的民歌的调查,发现清江流域土家族现存的民歌种类齐全,内容丰富,流传的也比较广泛。除此之外,湖北宜昌境内的长阳土家族民歌也非常具有特色。
 
        实践目的及意义
        长阳土家族民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极具特色的土家文化,传递了一代又一代土家族人的文化内涵。在当今科技昌明时代高速发展的环境中,长阳土家民歌也随之势微如同大多数民歌一样。相较于物质文化而言,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更迫在眉睫。非物质文化往往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皈依,它不仅仅维系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它更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因此,对于一个民族而言,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使命。在当下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年轻的一代毋庸置疑地被寄予了更多的期望。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深感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地不易,此次实践将从大学生的视角探索发现长阳土家民歌的发展生存现状,了解传承人的现状及传承遇到的难题,让当地人民重视起长阳民歌的传承工作,重新唤起对民歌的热情,为其传承尽绵薄之力。
 
        调查方式及预期成果
        调查方式主要以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电话采访、现场观摩等形式进行。实践过程分为前期准备规划,中期调研和后期总结。在前期准备中将安排好各阶段用时,所需材料,人员工作具体安排在中期调研中具体走访,打印分发调查问卷,现场观摩并拍摄录制相关影视资料留作存档,实地考察传承人现状及当地人了解程度和看法。并记录每阶段行程和感悟。在后期总结中由成员整理搜集的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后期处理相关影视资料。结合实地考察调研心得写成论文,关注长阳土家民歌生存发展现状及传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总结解决应对之方法。完成实践调查报告。
 
 
        查内容及方向
        长阳地处湘鄂西部,是巴楚文化交融的地带,既是海纳百川又保有地域特色,其民歌就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长阳民歌大致分为为山歌、曲艺和小调。
山歌主要指在山野田间成歌,劳作时喊歌提神,为生产劳动服务。后来包产到户代替了集体劳作、机械生产代替了人力劳动,农村生产体制的改革和现代化生产工具的出现影响了山歌的生存环境,使其失去了劳作而歌的土壤;加上山歌唱腔较难,对于演唱者的声音条件要求较高,所以也对山歌的传承造成了困难。
曲艺包括南曲、渔鼓、柳鼓子戏等,其中南曲在长阳的发展较为顺利,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渔鼓和花鼓子戏则遭遇了发展瓶颈,渔鼓甚至只剩下了文字资料得以保存,几乎灭绝。
小调由于与老百姓生活结合紧密,传承和生存情况较好,如一些情歌、请茶歌、哭嫁歌、害儿歌等至今仍出现在当地人的生活中;加之小调曲调平稳,风格诙谐幽默,难度不高,有利于在百姓中传承。
目前长阳许多民歌的传承现状并不乐观。比如山歌,以前是在山野田间成歌,劳作时喊歌提神,现在现代化发展快,失去了劳作而歌的土壤,加上唱腔较难,对于演唱者的声音条件要求较高,所以山歌传承难。而搬运号子、船夫号子、放排号子等劳动号子,同样因不能行舟,几近消亡。长阳政府对当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十分重视,颁布保护条例、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在中小学校开设传统文化教学课程等,有效的保护并促进了当地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但今后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民间艺人及文化传承人现状
        由于年轻一代没有体验过当初的劳动生活,身边缺少环境熏陶,加上学习有难度,又只想谋求经济收入等原因,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接过文化传承的接力棒,这是现在传承中遇到的最大困难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导致山歌的生存环境变了,习俗淡化了;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剧、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意识的淡泊、多元文化媒体形式多样化;民歌传承记谱难,简单的谱子不能完全反映出其韵味等,都影响着长阳民歌的发展。民间艺人大多只在大型节日或演出场合才有机会演唱,现在时代发展进步了,船工号子和山歌的发展陷入困境,贴近生活的小调发展相对较好。文化传承人的筛选要求相对严格,许多年轻人兴趣不大使得传承人基数小影响力小。类似于“青歌赛”等原生态保护项目应扩大影响力,进而从中挑选传承人后备军。
 
       长阳民歌进校园的可行性
        在“高雅艺术进校园”的今天,如何加强高校民族民间文化阵地建设,激发大学生自发保护传统文化的热情和意识,应该成为各级教育部门的当务之急。其实,“民间文化艺术进校园”很有必要。尤其是地方高校要重视推广和宣传地方民族民间文化,可以通过开设相关民族文化课程、举办相关校园文化活动和成立相关社团组织等途径来提高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度和了解。让艺人进学校,通过学生向艺人学习民歌能够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民歌,这能让长阳民歌走得更远。
 
 
 

下一条:《西曲爱情诗的地理因素考察》项目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