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负责人饶娅婞, 成员刘丹、程玉, 指导老师雒仁启。
自从20世纪 80年代香港出现“贺岁电影”的概念之后,香港电影票房一直屡创神话。从《红番区》的八千万票房到如今《美人鱼》的33亿票房奇迹,以成龙、周星驰、王晶、周润发为首的一系列香港喜剧大师开始进军内地贺岁类型片的拍摄。近十年来,香港贺岁片口碑与票房不成正比的现象也愈发明显。 所以此次项目,我们通过追溯香港贺岁片的起源与发展,探讨全媒介时代背景下的“受众为王”的新兴受众观念的崛起,以及香港电影人对贺岁片中艺术性和商业性的权衡态度,来研究近十年香港贺岁片在内地出现的“高票房,低口碑”现象以及当下发展的新趋势。
我们的研究内容是香港电影中的贺岁类型片在国内发展的新趋势。 我们主要从三个方向入手。其一,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电影人从电影的商业价值入手,发行一批在春节档上映的“贺岁电影”,其中由成龙发扬光大,从此香港贺岁电影进入内地观众视野。其二,在当下“受众为王”的主旋律的影响之下,众多香港电影人在开辟内地市场的同时也注重“小镇青年”的审美需求。对“小镇青年”的研究便是对当下受众主体在内地上映的香港贺岁片的态度探索。其三,对于电影所谓“艺术性”与“商业性”矛盾是否存在也是我们研究的重要方向。如近年来周星驰参与的电影一直存在“高票房,烂口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