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新媒体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园地 > 文学原创 > 正文

林黛玉之死的意义——李根亮

发布日期 : 2017-06-20 21:18:26访问次数:

       

  在《红楼梦》中,有两个人经常想到死亡:一是贾宝玉,二是林黛玉。贾宝玉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死亡意识。在小说第十九回,当袭人以自己可能离开贾府来试探宝玉时,宝玉恳请袭人并说道:“你说,那几件?我都依你。好姐姐,好亲姐姐别说两三件,就是两三百件,我也依。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那时凭我去,我也凭你们爱那里去就去了。”宝玉要化成飞灰、化成轻烟的比喻,暗示了宝玉潜意识里的死亡心态。这种死亡意识几乎是宝玉性格上的一种常态。在第二十二回,因史湘云说黛玉像戏子,宝玉向史湘云使眼色劝止,却被湘云误解。宝玉就发誓:“我倒是为你,反为出不是来了。我要有外心,立刻就化成灰,叫万人践踏!”在第二十八回,黛玉质问宝玉为什么叫丫头不给她开门,宝玉又发誓:“这话从那里说起?我要是这么样,立刻就死了!”在第三十四回,当宝玉挨打之后,听到黛玉劝说他“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之语时,宝玉又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不过,尽管贾宝玉经常想到死亡,却并没有主动去选择死亡,而是以出家做和尚来求得解脱。
  林黛玉也经常想到死亡。如小说第二十七回,因与贾宝玉发生误会,黛玉遂创作了《葬花吟》。该诗的主旋律其实就是死亡。诗中唱道:“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由花及人,感叹春残花落,实乃感叹红颜薄命、花落人亡。所谓花魂、鸟魂、香丘、艳骨、净土之语,无不使我们联想到死亡。因而当贾宝玉听到《葬花吟》后,感慨万分:  
  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林黛玉对于落花和死亡的咏唱引起了贾宝玉的共鸣与悲伤,从而激发了后者对人生的幻灭感。另外在小说第七十六回,黛玉与史湘云联诗时所咏“冷月葬花魂”一句,更是悲凉颓丧。在第七十九回,黛玉就晴雯的诔文中“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一语,提出修改意见,宝玉遂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改动后的文字也明显流露出某种死亡意识,因而当黛玉听到后“忡然变色”。
  林黛玉死亡意识的强烈和敏感,与其寄人篱下的孤女身份以及个性都有关系。所以她比一般贵族女子更渴望知音与爱情,来抚慰自己孤寂的心灵。这种诗人的气质使她格外高傲,对理想的、完美的爱情充满憧憬。当她与贾宝玉的爱情盟约达成后,便视爱情为其唯一的精神寄托,甚至不允许对方的背叛。
  现在通行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写,不是曹雪芹的原文。所以其中出现的林黛玉最后死亡情景的描写,引起许多人的批评。由于无法看到曹雪芹关于林黛玉最后死亡的具体文字,我们也无法比较其高下。所以我们仍以高鹗所续写的林黛玉之死作为分析的对象。
  在曹雪芹原来的构思里,林黛玉最后也是以死亡为结局的。从小说开始提到的“还泪说”中看出,林黛玉是泪尽而亡。但如何死去,曹雪芹没有说明。根据高鹗的续书,林黛玉是因为听到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事后,气急而亡。那么在笔者看来,至少有两方面的因素直接刺激了林黛玉并促使她主动放弃生命:一是她感到了宝玉对爱情的背叛(这其实冤枉了贾宝玉),她失去了人生中唯一的精神支柱;二是她失去了对外祖母贾母的信任,贾母也在关键时刻抛弃了自己的亲外孙(尽管这样写明显不符合曹雪芹的构思)。由于爱情和亲情都无法得到满足,林黛玉这样一个自尊心很强的贵族少女在绝望之余,就很容易走极端。至于林黛玉的健康问题,并非她死亡的直接原因。
  在林黛玉死前,高鹗使贾宝玉处于疯傻状态,这是一种偷懒的写法。高鹗回避了一个主要问题,即贾宝玉一旦真正得知自己的爱情失败、会怎么反应的问题,或者如何对待林黛玉的问题。不过,从艺术效果上讲,高鹗所写的林黛玉之死,仍然是成功的。首先,它使我们最直接地感受到了封建礼教对自主爱情的漠视和不以为然。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相爱是贾府里人所共识的事件,但贾母和王夫人,尤其是后者,根本不把它当回事,甚至表现出厌烦的态度。在小说第九十七回,林黛玉死前看到贾母时说:“老太太,你白疼了我了!”贾母虽然难受,但却说了一番令现代人可能要寒心的话:“孩子们从小儿在一处儿顽,好些是有的。如今大了懂的人事,就该要分别些,才是做女孩儿的本分,我才心里疼他。若是他心里有别的想头,成了什么人了呢!我可是白疼了他了。你们说了,我倒有些不放心。”贾母另外还说道:“我方才看他却还不至糊涂,这个理我就不明白了。咱们这种人家,别的事自然没有的,这心
病也是断断有不得的。林丫头若不是这个病呢,我凭着花多少钱都使得。若是这个病,不但治不好,我也没心肠了。”所谓“做女孩儿的本分”,就是要守妇道,不能有“心病”,如果与男子有私情,则是大逆不道之事。亲生的外祖母都如此对待自己的外孙女,又何况他人呢?家长对于子女的爱情既不理解,也不宽容,更谈不上妥协了。
  其次,它清醒地让人们看到才子与佳人们在追求自主爱情婚姻时的软弱和无奈。林黛玉渴望爱情,但她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贾宝玉身上,以及家长们的理解和施舍上。一旦失败,唯求速死和自残。而贾宝玉在得知真相后从不考虑挽救的方法,也不采取任何行动,只是无奈地接受现实。所以说,林黛玉之死,像申纯和王娇娘之死一样,不过又是一曲才子佳人的爱情挽歌罢了。然而,从这首挽歌里,我们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爱情受到亵渎而产生的悲剧和一往情深的心灵的痛楚”(引自瓦西列夫著《情爱论》)。
  最后,林黛玉近于自残式的死亡,与女主人公“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人生价值观念有关。在小说前八十回,曹雪芹赋予林黛玉形象以高洁的人格,这在林黛玉写的《葬花词》和菊花诗里得以充分的展示。而林黛玉的带有洁癖的性格,常常给人以“目无下尘”的感觉,尤其是对于“臭男人”接触过的东西几乎条件反射似的反感。由此可见,林黛玉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她渴望纯洁的爱情和真诚的人际关系。如果现实无法使她满足,达不到她的标准和要求,她宁可死去,像《葬花词》所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当林黛玉发现自己信任的贾宝玉竟然也背叛了她的爱情时,她已经很难相信这个现实还有什么干净、纯洁的土壤了,而且更不会去接触别的什么“臭男人”。因为她不会像薛宝钗那样随波逐流,又不会像惜春那样从宗教世界里寻求解脱,所以她只有像屈原那样选择死亡。从这个意义上说,林黛玉之死不仅仅是一个失恋女子的死亡,它集中凸现了古代文人身上那种屈原式的文化人格精神。
  (说明:本文系作者著作《死亡是一面镜子》中一部分,原章节较长,现删改为3000字)

下一条:个性:生活 自然 诗化————陈应松小说语言分析(龙厚雄) 上一条:暖乡——郭兴